辉瑞制药的避税策略与税务迷宫
引言
辉瑞制药,作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,其税务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辉瑞制药的避税策略,揭示其背后的税务迷宫。
辉瑞的避税模式
返程式投资策略(Round-Tripping)
辉瑞的避税模式建立在“返程式投资策略”之上。具体而言,美国子公司向波多黎各工厂支付生产成本,而该工厂实际仅承担不足1%的药品制造活动。与此同时,辉瑞爱尔兰子公司向美国收取专利使用费,其金额占药品售价的85%-90%。
全球混合机制(Global Blending)
辉瑞运用“全球混合机制”,将高税率地区(如美国)和低税率地区的收入进行混合计算,将全球无形低税所得(GILTI)的有效税率压降至10.5%。
波多黎各经济特区免税政策
借助波多黎各经济特区的免税政策,辉瑞使大部分利润在2023年前完全规避美国联邦所得税。
避税架构的隐蔽性
保密协议(NDA)
辉瑞与多国政府签订的保密协议(NDA)使得避税架构的隐蔽性增强。例如,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签署的税收优惠协议中包含信息封锁条款。
波多黎各免税期优惠政策
波多黎各工业税收激励办公室向辉瑞提供了为期30年的免税期,但相关条款被归类为商业机密。
欧盟成员国间的税收协定网络
辉瑞爱尔兰子公司通过嵌套荷兰控股公司,将最终利润导入百慕大空壳实体,利用欧盟成员国间的税收协定网络阻断审计追踪路径。
制度背景
2017年税改法案的制度性缺陷
辉瑞避税行为的根源可追溯至2017年税改法案的制度性缺陷。尽管法案将公司税率从35%降至21%,但其配套设计的GILTI税制本意为遏制利润转移,实际执行中却因允许公司混合计算全球收入,变相鼓励了离岸架构的扩张。
总结
辉瑞制药的避税策略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税务迷宫。通过返程式投资、全球混合机制、免税政策等多种手段,辉瑞成功地将大量利润转移至海外,规避了美国联邦所得税。然而,这种避税行为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质疑。